守护乡土瑰宝,让“文明中国”焕彩生辉
农村文化遗产,是乡土中国的根与魂,是中华文明特质的有力见证。
??10月29日至30日,以“文明,让乡村更美好”为主题的中国文明乡风大会在陕西延安举办。“保护传承农村文化遗产”分会场活动,以“守护乡村根脉 绽放时代华彩”为主题,探讨农村文化遗产在新时代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的实践路径和方式创新,引发社会普遍共鸣与深刻思考。
??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文明,文化遗产宛如繁星般璀璨,又如砂砾般繁多,星罗棋布于广袤无垠的农村大地,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地域特色。在这些遗产中,包含古村落、历史遗迹等“有形”遗产,是历史的物质见证,承载着岁月痕迹;也包含乡土技艺、民俗节庆等“无形”遗产,是人民群众的智慧结晶,薪火相传、代代延续。它们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石。可以说,保护传承农村文化遗产,就是守护群众的精神家园,让华夏儿女无论何时何地,都能精准定位文化归属与精神坐标。
??回顾本次大会,无论是现场公布的优秀案例,还是专家学者、基层代表的经验交流,抑或是场外图文并茂的展览陈列,都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和生动的实践,传递了一个道理——保护传承农村文化遗产,重在“活化利用”。
??有的地方结合实际不断创新,让古建筑、历史遗迹成为传承非遗技艺、培塑价值理念的基层阵地。比如,广东通过打造“南粤古驿道”定向越野赛事,以数十处传统村落为场地,开展瑶族舞蹈、客家山歌等非遗展演;再比如,湖南秧田村通过修复村落历史建筑,打造耕读文化馆,在保留村庄原始风貌的同时,让崇文重教、勤耕苦读的家风家教在村里代代相传。还有的地方紧跟时代潮流,借助“数字+”,让乡土遗产保护传承更有保障。比如,自从云南哈尼梯田装上了“智慧大脑”,梯田生态、传统村落监管更加精准,游客一键“漫”直播,就可以在“穿越”万水千山中厚植爱国情怀。
??保护传承农村文化遗产,不是一时之功,在于长长久久,关键在于全民参与。在具体实践中,许多村庄通过创新机制,引导村民从“旁观者”变成“参与者”。山西上庄村将30余处古院落交给村集体统一管理,村民以自愿入股等方式参与文旅融合项目,年均增收约4万元;广西思平非遗传承人罗华清带着村民将剪纸艺术融入箱包、服饰,让村里200多人实现“家门口”就业的同时,赋予非遗传承新活力……可以说,当村民成为守护乡土记忆的主人翁,文化遗产保护也就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动能。在重庆大足,义务文保员王学豹坚持18年如一日,守护在陈家岩摩崖造像旁;在陕西铜川,讲解员吴欢喜坚持20多年用乡音乡情讲述耀州窑千年故事……聚光成炬、集腋成裘,他们也同样用实际行动诠释了“守护乡土文化遗产,有你有我”的共同追求。
??守护乡村根脉,绽放时代华彩。当每一座古建筑、古村落都有人守护,当每一项老技艺、传统民俗都有人传承,农村文化遗产这颗璀璨的明珠,就会释放一股强大的正能量,让文明乡风劲吹广袤乡土,书写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新篇章,让“文明中国”焕发时代光芒。(朝阳门工作室 管家风)


用户登录
还没有账号?
立即注册